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

  • 颁布日期:2009-12-11
  • 实施日期:
  • 时 效 性:有效
  • 发文文号:
  • 颁布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三章 职责配置
第四章 编制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1月17日省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机构,是指本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履行行政职责、使用行政编制的工作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等。  第四条 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责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管理职责,并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 依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任、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行政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八条 行政机构设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限额规定,以职责的科学配置为基础,结合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设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机构精简、权责一致,决策和执行相协调。
  行政机构应当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适时调整。但是,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其工作部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工作部门和部门管理机构等。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根据职责分为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分组成部门、直属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综合性办事机构。  
第十条 行政机构的名称、规格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予以规范:
  (一)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员会、厅、办公室,直属特设机构称委员会,直属机构称局、办公室,部门管理机构称局、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为正厅级,部门管理机构为副厅级。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称委员会、局、办公室,为正处级。
  (三)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称委员会、局、办公室,为正科级。
  (四)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综合性办事机构称办公室,不定级。  
第十一条 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二条 行政机构的设立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行政机构的名称、职责、规格和隶属关系;
  (三)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规格和职责;
  (四)与业务相近的其他行政机构的职责划分;
  (五)行政机构所需的编制及其来源。  
第十三条 行政机构的撤销、合并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行政机构的名称;
  (二)撤销、合并的依据和理由;
  (三)撤销、合并后,其职责的消失、转移情况;
  (四)撤销、合并后,其编制的调整和人员分流意见。  
第十四条 行政机构的规格、名称变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行政机构现有的规格或者名称;
  (二)变更后的规格或者名称;
  (三)变更规格或者名称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应当严格控制;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立议事协调机构。
  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行政机构承担。
  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内设机构,但数量一般应当少于其对应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数。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少于4名行政编制的,不得设立。
  设区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少于3名行政编制的,不得设立。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少于2名行政编制的,不得设立。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一般称处、室,为正处级;少数业务繁重、人员编制较多的内设机构,经省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设立科。
  设区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一般称科、室,为正科级。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一般称股、室,不定级。  
第十九条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立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和职责;
  (三)所需的编制及其来源。  
第二十条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撤销、合并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内设机构的名称;
  (二)撤销、合并的依据和理由;
  (三)撤销、合并后,其职责、编制的调整意见。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规格、名称变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内设机构现有的规格或者名称;
  (二)变更后的规格或者名称;
  (三)变更规格或者名称的依据和理由。
第三章 职责配置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构职责配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职责法定;
  (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三)科学分工、合理划分事权、确保政令畅通;
  (四)权责一致。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构承担的,应当划清职责分工,明确主要管理部门和协助管理部门。
  行政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后实施;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构之间的职责调整,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行政机构职责调整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职责调整的内容;
  (二)职责调整的依据和理由;
  (三)职责调整后,其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调整意见。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其内设机构的职责进行调整,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构应当切实履行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本机构的各项行政管理职责。
  除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行政机构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将部分行政管理职责委托其他单位承担外,行政机构不得将本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交由行政机构以外的单位承担;确因工作需要,需将本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交由其他行政机构代为承担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报批。
第四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应当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第二十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行政编制应当按照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管理。  
第二十九条 本省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人民政府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编制总额内,分别提出分配给下一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整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内部调剂解决。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调整,应当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
  行政编制调整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调整的必要性和依据;
  (二)需调整的行政编制数;
  (三)行政机构的职责情况;
  (四)行政机构的现有行政编制和在职人员情况;
  (五)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情况。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含监狱管理机关和劳教管理机关)的编制实行专项管理,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国家批准的专项编制总额分配下达。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构实行进人核编制度。行政机构录用、聘任、调配人员,应当先到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进人核编手续,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开具进人核编通知单。凡未开具进人核编通知单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任、调配和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手续。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机构设立或者机构编制管理证内容变更的,应当及时到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或者机构编制管理证内容变更手续。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高效的原则依法配备。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不得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  
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构领导职数的配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配2-4名;少数任务繁重、编制较多的部门可适当多配;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配1-4名;
  (三)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配1-3名;
  (四)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配1名。
  专业技术性强的行政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国务院相应行政机构技术领导职数的配备情况,配备技术领导职数,其级别为同级副职。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配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编制4名的配1名,编制5-7名的配2名,编制8-24名的配3名,编制25名及以上的配4名;
  (二)设区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编制3名的配1名,编制4-7名的配2名,编制8名及以上的配3名;
  (三)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配1名。  
第三十九条 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配备,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第四十条 行政机构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或者调整,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或者调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核定或者调整领导职数的必要性与依据;
  (二)需核定或者调整的领导职数及其级别;
  (三)现有领导职数情况;
  (四)机构的规格和现有编制情况。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上级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
  (三)行政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情况;
  (四)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五)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查处情况;
  (六)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七)需要监督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真实材料。  第四十四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应当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五条 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如实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告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情况,提交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受理制度,设立统一的举报电话,完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受理办法。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等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职责的;
  (三)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四)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六)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七)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的;
  (八)不按规定办理进人核编手续录用、聘任、调配人员的;
  (九)不按规定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及其变更手续的;
  (十)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对行政机构的设定、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进行审核的;
  (二)不按规定对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设定、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进行审批;
  (三)不按规定对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进行审核的;
  (四)不按规定对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进行审核和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进行审核的;
  (五)虚报、瞒报、伪造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资料的;
  (六)不认真受理、查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举报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和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之外的行政机构的机构编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资料来源:http://law.npc.gov.cn:87/page/secondbrw.cbs?rid=65&order=4&result=C%3A%5CWINDOWS%5CTEMP%5CC11F052%2Etmp&page=codetitle&f=&field=%B7%D6%C0%E0%BA%C5&transword=+&dkall=0&code2=1020702&Open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