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船舶修造业管理条例
(1996年12月19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制定 1997年4月30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1997年5月12日公布 1997年7月1日起施行)
- 颁布日期:1997-05-12
- 实施日期:
- 时 效 性:有效
- 发文文号:
- 颁布单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
第一条 为了加强船舶修造业管理,保证船舶修造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船舶设计和建造、改建、修理的,均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交通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船舶修造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县船舶检验机构按照规定的职责具体负责船舶修造业的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环境保护、乡镇企业管理、水利、供电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船舶修造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 船舶修造业管理应当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推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五条 从事船舶修造业的,应当具备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下列条件:
(一)施工场所、生产设备、质量检验设备、工艺装备、船舶下水设施;
(二)熟悉船舶修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持有船用焊工合格证书的电焊工;
(三)技术、生产、安全、质量等管理制度。
前款条件的具体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船舶修造单位按其规模、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相应的修造业务范围为:
(一)甲级单位,可以承接各类船舶;
(二)乙级单位,可以承接船长50米以下或者主机单机功率441千瓦以下的船舶;
(三)丙级单位,可以承接船长30米以下或者主机单机功率220千瓦以下的船舶;.
(四)丁级单位,可以承接挂桨机船舶。 第七条 从事船舶修造业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业手续:
(一)单位持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水利、环境保护、航道等部门的批准文件,个人持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证明以及水利、环境保护、航道等部门的批准文件,向交通部门申领船舶修造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以下简称船舶技术认可证书);
(二)持船舶技术认可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 第八条 船舶修造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修造范围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船舶修造范围的,应当经原批准单位审查批准。 第九条 船舶的设计应当由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船舶设计认可证书的船舶设计、修造单位承担。 第十条 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改建、修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则、规程和技术标准,以及中国政府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 第十一条 交通部门应当根据船舶发展规划,具体负责船舶结构调控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技术先进、与航道等级相适应的船舶的发展,限制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以及与航道等级不相适应的船舶的发展。 第十二条 船舶修造单位修造船舶,应当使用经船舶检验机构审查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需要修改或者变更结构、工艺、材料的,修改或者变更部分应当经原批准单位审查批准。 第十三条 船舶修造单位不得改建、修理无证船舶。 第十四条 船舶修造单位修造船舶,应当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船用产品。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用产品,不得在船舶上使用。 第十五条 船舶修造单位对新建、改建、修理的船舶,应当按照有关船舶检验的规定,提交检验申请书和有关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系泊试验、稳性试验、航行试验和其他规定应当进行的试验。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舶不得出厂。 第十六条 船舶修造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电焊工参加焊工培训考试、审验,加强持证电焊工技术管理和其他技术工人的技术培训。 第十七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在承接船舶设计、修造业务时,应当与委托者依法签订船舶设计、修造合同,并严格执行签订的合同。 第十八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依法自主经营,有权拒绝国家和省规定以外的收费。 第十九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需要转产、转让、合并、分立或者停业的,应当在30日前向原批准单位办理有关手续,缴回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等有关证件和票据,并向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二十条 交通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加强船舶修造业的管理和监督,秉公执法,文明服务,不得违反规定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部门视其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改正,直至撤销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船舶设计认可证书,或者超出设计认可范围,从事船舶设计的;
(二)未按照批准的图纸、技术文件施工,或者无图施工的;
(三)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用产品的;
(四)电焊工未按照船用焊工合格证书规定范围作业,或者无证施焊的;
(五)擅自扩大修造范围,或者改建、修理无证船舶的。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部门视其情节,责令限期改正,撤销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船舶技术认可证书,擅自从事船舶修造的;
(二)违反第十条规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
(三)建造、改建、修理的船舶,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出厂的;
(四)转让、伪造、涂改、倒卖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的。
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交通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水上设施的修造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六条 从事国际航行、渔业捕捞的船舶,军用舰艇、公安船艇、体育运动船艇,以及船舶登记规定不需要登记的船舶的修造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者非排水船、艇、水上飞机、潜水器和移动式平台。
(二)水上设施,是指水上、水下各种固定或者浮动建筑、装置和固定平台。
(三)船用产品,是指在船舶上所使用的有关水上交通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
市、县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环境保护、乡镇企业管理、水利、供电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船舶修造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 船舶修造业管理应当贯彻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推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第五条 从事船舶修造业的,应当具备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下列条件:
(一)施工场所、生产设备、质量检验设备、工艺装备、船舶下水设施;
(二)熟悉船舶修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持有船用焊工合格证书的电焊工;
(三)技术、生产、安全、质量等管理制度。
前款条件的具体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船舶修造单位按其规模、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相应的修造业务范围为:
(一)甲级单位,可以承接各类船舶;
(二)乙级单位,可以承接船长50米以下或者主机单机功率441千瓦以下的船舶;
(三)丙级单位,可以承接船长30米以下或者主机单机功率220千瓦以下的船舶;.
(四)丁级单位,可以承接挂桨机船舶。 第七条 从事船舶修造业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业手续:
(一)单位持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水利、环境保护、航道等部门的批准文件,个人持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证明以及水利、环境保护、航道等部门的批准文件,向交通部门申领船舶修造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以下简称船舶技术认可证书);
(二)持船舶技术认可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 第八条 船舶修造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修造范围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船舶修造范围的,应当经原批准单位审查批准。 第九条 船舶的设计应当由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船舶设计认可证书的船舶设计、修造单位承担。 第十条 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改建、修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范、规则、规程和技术标准,以及中国政府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 第十一条 交通部门应当根据船舶发展规划,具体负责船舶结构调控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技术先进、与航道等级相适应的船舶的发展,限制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以及与航道等级不相适应的船舶的发展。 第十二条 船舶修造单位修造船舶,应当使用经船舶检验机构审查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需要修改或者变更结构、工艺、材料的,修改或者变更部分应当经原批准单位审查批准。 第十三条 船舶修造单位不得改建、修理无证船舶。 第十四条 船舶修造单位修造船舶,应当使用经检验合格的船用产品。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用产品,不得在船舶上使用。 第十五条 船舶修造单位对新建、改建、修理的船舶,应当按照有关船舶检验的规定,提交检验申请书和有关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系泊试验、稳性试验、航行试验和其他规定应当进行的试验。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舶不得出厂。 第十六条 船舶修造单位应当定期组织电焊工参加焊工培训考试、审验,加强持证电焊工技术管理和其他技术工人的技术培训。 第十七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在承接船舶设计、修造业务时,应当与委托者依法签订船舶设计、修造合同,并严格执行签订的合同。 第十八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依法自主经营,有权拒绝国家和省规定以外的收费。 第十九条 船舶设计、修造单位需要转产、转让、合并、分立或者停业的,应当在30日前向原批准单位办理有关手续,缴回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等有关证件和票据,并向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二十条 交通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加强船舶修造业的管理和监督,秉公执法,文明服务,不得违反规定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部门视其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改正,直至撤销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船舶设计认可证书,或者超出设计认可范围,从事船舶设计的;
(二)未按照批准的图纸、技术文件施工,或者无图施工的;
(三)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用产品的;
(四)电焊工未按照船用焊工合格证书规定范围作业,或者无证施焊的;
(五)擅自扩大修造范围,或者改建、修理无证船舶的。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交通部门视其情节,责令限期改正,撤销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船舶技术认可证书,擅自从事船舶修造的;
(二)违反第十条规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
(三)建造、改建、修理的船舶,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出厂的;
(四)转让、伪造、涂改、倒卖船舶设计、技术认可证书的。
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交通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水上设施的修造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六条 从事国际航行、渔业捕捞的船舶,军用舰艇、公安船艇、体育运动船艇,以及船舶登记规定不需要登记的船舶的修造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船舶,是指各类排水或者非排水船、艇、水上飞机、潜水器和移动式平台。
(二)水上设施,是指水上、水下各种固定或者浮动建筑、装置和固定平台。
(三)船用产品,是指在船舶上所使用的有关水上交通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